格但斯克(Gdańsk,又称美国:,波兰语:[ɡdaj̃sk];卡舒比人:Gduńsk;德语:Danzig [ˈdantsɪç])是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座城市。格但斯克人口为466,631,是波美拉尼亚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卡舒比亚文化和地理区域内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它是波兰的主要海港,也是波兰第四大都市区的中心。该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格但斯克湾的南部边缘,与格丁尼亚市,索波特温泉小镇和郊区社区合影;这些构成了一个称为Tricity(Trójmiasto)的大都市区,人口接近140万。格但斯克位于Motława河的河口,与附近的维斯杜拉河三角洲的支流Leniwka相连,后者排泄了60%的波兰,并将格但斯克与波兰首都华沙相连。与附近的格丁尼亚港一起,格但斯克也是著名的工业中心。 这个城市的历史很复杂,有波兰,普鲁士和德国统治时期,以及作为自由城市国家的自治或自治时期。在现代早期,格但斯克是波兰的皇城。在18世纪华沙迅速发展之前,它被认为是波兰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在中世纪后期,它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小镇,在14和15世纪是汉萨同盟的成员。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格但斯克的民族组成和历史原因,格但斯克位于波兰和德国之间有争议的地区,该地区被称为波兰走廊。这座城市模棱两可的政治地位被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导致波兰入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城市边界之外,随后大多数人逃亡。之前的人口是1945年。在1980年代,它成为团结运动的发源地。团结运动在结束波兰的共产主义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助长了东欧集团的瓦解,柏林墙的倒塌和柏林的倒塌。苏联解散。 格但斯克是格但斯克大学,格但斯克工业大学,国家博物馆,格但斯克莎士比亚剧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波兰波罗的海爱乐乐团和欧洲团结中心的所在地。该市还举办可追溯至1260年的圣多米尼克博览会,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贸易和文化活动之一。格但斯克(Gdańsk)的生活质量,安全性和生活水平也在全球排名第一。
格但斯克 - 吃喝玩乐在格但斯克|交通信息|热门路线奥尔胡斯(又名:丹麦语:[ˈhuhus];从1948年到2011年1月1日正式拼写为Århus)是丹麦第二大城市,是奥尔胡斯市的所在地。它位于日德兰半岛的东海岸,在丹麦的地理中心,在哥本哈根西北187公里(116英里),在德国汉堡以北289公里(180英里)。市区内部有273,077名居民(截至2018年1月1日),市政人口为340,421名(截至2018年)。奥尔胡斯(Aarhus)是奥尔胡斯商业区和东日德兰半岛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2016年总人口为137.8万。奥尔胡斯的历史始于8世纪建立的维京人定居点,最早有书面记录至少在948年就坐在这里的主教座堂。这座城市建立在峡湾北岸的自然港口上,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数百年来农产品的海上贸易。在1441年授予了集镇的特权,但是在17世纪,由于瑞典战争期间该城市遭到封锁和轰炸,发展停滞。在19世纪,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它曾两次被德军占领,但避免了被摧毁。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到20世纪,这座城市已发展成为该国第二大城市。 今天,奥尔胡斯(Aarhus)处于该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核心,并且是日德兰半岛最大的贸易,服务和工业中心。该市是欧盟第92大城市,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234。它也是世界百强会议城市。就集装箱装卸而言,奥尔胡斯是该国的主要工业港口,也是卡特加特邦的重要贸易枢纽。丹麦主要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人们往返于Midtjylland地区的大范围工作和休闲。它是北欧国家的研究和教育中心,是奥胡斯大学的所在地,奥胡斯大学是斯堪的那维亚最大的大学,包括奥胡斯大学医院和INCUBA科学园。奥尔胡斯是人口统计最年轻的丹麦城市,有48,482名18岁以下的居民,也是增长第二快的丹麦城市,自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4,500人。奥尔胡斯以其音乐史而闻名。 1950年代,在年轻人口的推动下,许多爵士俱乐部在城市周围兴起。到1960年代,音乐界已发展成摇滚和其他流派。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奥尔胡斯成为了丹麦摇滚音乐的中心,培养了许多标志性乐队,例如克里希(Kliché),TV-2和纳格斯(Gnags)。奥尔胡斯(Aarhus)是每年八天的奥尔胡斯爵士音乐节,SPoT音乐节和北边音乐节的所在地。 2017年,奥尔胡斯与塞浦路斯的帕福斯一起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奥胡斯 - 吃喝玩乐在奥胡斯|交通信息|热门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