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市中心,所有的火車都經過此站或在此始發。丹麥的火車所能到達的城市很多,除丹麥本國城市外,還能到達如瑞典的馬爾默,德國的漢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著名城市。所有輕軌快車 (除了F線)全部經過本站
從哥本哈根出發到達丹麥國內各城市的火車車次很多,有發往全國各地的列車班次,其中去往機場只要12分鐘,距離一些重要景點,City Hall, 步行街,圓塔,港口都是步行就可以到達,去小人魚相對較遠。
國際線路是哥本哈根→漢堡,經過呂貝克。或者夜火車從哥本哈根出發可達漢堡, 阿姆斯特丹, 法蘭克福柏林, 德累斯頓, 布拉格奧等地,或快車直達格特寶斯德哥爾摩等北歐城市。
哥本哈根中央火車站 - 車站介紹|實時列車出發到達信息|熱門路線哥本哈根(丹麥:København[kʰøpm̩ˈhaʊ̯ˀn])是丹麥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18年7月,該市人口為777,218(哥本哈根市為616098,腓特烈堡市為103,914,塔恩比市為43,005,德拉格市為14,201)。它構成了哥本哈根市區(人口1,320,629)和哥本哈根市區(人口2,057,737)的核心。哥本哈根位於西蘭島的東海岸。該城市的另一小部分位於阿邁格(Amager),與厄勒海峽(Øresund)海峽與瑞典馬爾默(Malmö)隔開。厄勒海峽大橋通過鐵路和公路連接兩個城市。 哥本哈根最初是一個維京人的漁村,建於10世紀,現在是現在的Gammel Strand附近,哥本哈根在15世紀初成為丹麥的首都。從17世紀開始,它憑藉其機構,防禦和武裝力量鞏固了其作為地區力量中心的地位。在18世紀瘟疫爆發和火災後,這座城市經歷了一段重建時期。這包括建設著名的腓特烈斯塔區(Frederiksstaden)以及建立諸如皇家劇院和皇家美術學院之類的文化機構。在19世紀初發生進一步災難之後,霍拉蒂·納爾遜(Horatio Nelson)襲擊了達諾(Nano)挪威艦隊並轟炸了這座城市,丹麥黃金時代的重建為哥本哈根的建築帶來了新古典主義的外觀。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手指計劃”促進了從市中心延伸的五條城市鐵路沿線的住房和企業發展。 自21世紀初以來,哥本哈根在其機構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促進了城市和文化的強勁發展。該市是丹麥的文化,經濟和政府中心。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是北歐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哥本哈根的經濟在服務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通過信息技術,製藥和清潔技術方面的舉措。自厄勒海峽大橋竣工以來,哥本哈根與瑞典的斯堪尼亞省及其最大的城市馬爾默日益一體化,形成了厄勒海峽地區。通過連接各個地區的許多橋樑,城市景觀的特徵是公園,海濱長廊和海濱。哥本哈根的地標,例如蒂沃利花園,小美人魚雕像,阿美琳堡宮和克里斯蒂安堡宮,羅森堡城堡花園,弗雷德里克教堂以及許多博物館,飯店和夜總會,都是重要的旅遊景點。丹麥最大的湖泊Arresø位於市政廳廣場西北約27英里(43公里)。 哥本哈根是哥本哈根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哥本哈根商學院和哥本哈根IT大學的所在地。哥本哈根大學成立於1479年,是丹麥最古老的大學。哥本哈根是FCKøbenhavn和Brøndby足球俱樂部的所在地。一年一度的哥本哈根馬拉鬆比賽成立於1980年。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車最友好的城市之一。 2002年推出的哥本哈根地鐵服務於哥本哈根市中心。哥本哈根地鐵計劃於2019年秋季隨著城市環線的通車而大幅度擴展,新的線路將通過地鐵連接城市的所有內部行政區,包括中央車站,並將為哥本哈根人開設17個新車站。新的地鐵線是城市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旨在將出行方式轉變為可持續的交通方式,例如公共交通和自行車出行,而不是汽車出行。此外,哥本哈根S列車,Lokaltog(私有鐵路)和海岸線網絡也將哥本哈根市中心與外圍行政區連接起來。哥本哈根-林格斯特線將緩解羅斯基勒和哥本哈根之間走廊的交通擁堵。 凱斯楚普的哥本哈根機場每月服務大約200萬人次,是北歐國家/地區最繁忙的機場。
哥本哈根 - 吃喝玩樂在哥本哈根|交通信息|熱門路線格但斯克(Gdańsk,又稱美國:,波蘭語:[ɡdaj̃sk];卡舒比人:Gduńsk;德語:Danzig [ˈdantsɪç])是波蘭北部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座城市。格但斯克人口為466,631,是波美拉尼亞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卡舒比亞文化和地理區域內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它是波蘭的主要海港,也是波蘭第四大都市區的中心。該城市位於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的南部邊緣,與格丁尼亞市,索波特溫泉小鎮和郊區社區合影;這些構成了一個稱為Tricity(Trójmiasto)的大都市區,人口接近140萬。格但斯克位於Motława河的河口,與附近的維斯杜拉河三角洲的支流Leniwka相連,後者排泄了60%的波蘭,並將格但斯克與波蘭首都華沙相連。與附近的格丁尼亞港一起,格但斯克也是著名的工業中心。 這個城市的歷史很複雜,有波蘭,普魯士和德國統治時期,以及作為自由城市國家的自治或自治時期。在現代早期,格但斯克是波蘭的皇城。在18世紀華沙迅速發展之前,它被認為是波蘭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在中世紀後期,它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小鎮,在14和15世紀是漢薩同盟的成員。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由於格但斯克的民族組成和歷史原因,格但斯克位於波蘭和德國之間有爭議的地區,該地區被稱為波蘭走廊。這座城市模棱兩可的政治地位被利用,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導致波蘭入侵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沖突發生在城市邊界之外,隨後大多數人逃亡。之前的人口是1945年。在1980年代,它成為團結運動的發源地。團結運動在結束波蘭的共產主義統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助長了東歐集團的瓦解,柏林牆的倒塌和柏林的倒塌。蘇聯解散。 格但斯克是格但斯克大學,格但斯克工業大學,國家博物館,格但斯克莎士比亞劇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波蘭波羅的海愛樂樂團和歐洲團結中心的所在地。該市還舉辦可追溯至1260年的聖多米尼克博覽會,被認為是歐洲最大的貿易和文化活動之一。格但斯克(Gdańsk)的生活質量,安全性和生活水平也在全球排名第一。
格但斯克 - 吃喝玩樂在格但斯克|交通信息|熱門路線